柴慧群
马金玉事件还有一个动静。前天看到报道称,贵德县宣传部告诉记者,马金宇和律师一周前前往青海,向贵德县公安局提交了相关证据嘉兴正规寻人公司,警方正在继续调查此事。
前几天,看到马金钰的朋友在微博上发帖披露了马金钰的近况,称她的债务已经被债务集团还清,但她仍然接受捐款用于马金钰三个孩子的生活、教育等费用,并公布接受捐款的银行帐号。
不过,这条微博后来丢失了。
马金宇前同事微博截图
昨天,马金钰的另一位前同事发表文章,重点称马金钰是一个“不完美的受害者”,称她可能充满缺点,但她绝对不是骗子。
在我看来,“不完美的受害者”首先必须是受害者。至于马金钰是不是“骗子”,我不知道,但可以肯定的是,她撒了谎。因为她撒了谎,所以在真相大白之前,她不能被视为受害者。
这几天我抽空整理了一下马金宇事件,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有三个:
1、我是第一时间转发马金宇自述文章的媒体人之一。基于对我的信任,很多朋友都选择相信这篇文章的内容是真实的。有的朋友甚至行动起来,参与帮助马金宇父子。另一位青海朋友留言表示,对此感到愤怒和羞愧。事实上,我才是最应该感到羞耻的人。我不仅转发了文章,还加了评论,开玩笑说等丁真长大了,一定会成为马金宇老公那样的男人。现在想来,真是不负责任。
2、和大多数新闻事件一样,马金钰事件被曝光时,过于离奇、震撼,容易让人陷入情绪之中。受情绪影响,很难对复杂的事件做出准确理性的判断,所以需要等待事情冷静下来。下来从头看一遍,这样才能更接近真相。
3、随着事情的发展,我发现媒体圈对于马金宇事件的看法存在分歧,朋友之间甚至互相拉黑。我认为有必要通过诉诸真相来弥合裂痕。当然,诉诸真相能否弥合裂痕涉及价值观问题。如果没有的话,我还想结合马金钰事件谈谈我的价值观——记者的新闻价值观。
谎言与真相
在谈具体问题之前,我认为有必要对马金宇的自述文章进行分类。有媒体人士可能认为这篇文章只是马金宇的个人言论,并非新闻报道。既然是自述,就难免有忌讳。这是人性,不能以新闻报道的标准来要求。
我不同意这一点。首先,马金宇是一名记者,被很多媒体同仁认为是一名优秀的记者。当记者写出这样的自述文章时,读者自然会认为这是真的。就我个人而言,我之所以转发这篇文章,主要是因为马金宇是以前的同事,所以我没有看就转发了。如果我以为这只是一个作家写的小说,我肯定不会转发。
至于文章本身,它有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,以及新闻报道的五个W和一个H。基本完成了,应该算是新闻作品了。当然,马金宇的自述文章与一般新闻作品是有区别的。比如,它使用第一人称(一般新闻作品都使用第三人称),时间线比较乱,文章中几个人物使用了化名,但没有注明,很多重要信息没有透露出处(事实上,最重要的消息来源是马金玉本人)。不过,这些只能说明它写得不规范,但不能否认它试图向公众传达的就是真相。
另外,这篇文章讲的是两三年前发生的事情,新闻是“近期事实报道”。但由于她所写的事情此前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,公众并不知道,而且根据文中所写,家庭暴力现象在当地并非孤例,还在持续发生。它被视为一篇新闻文章。
如果你从新闻作品的角度来读这篇文章,你会发现很多问题。核心点是:马金玉说的是真的吗?她欺骗了读者吗?
我认为,真实是新闻作品的生命,真实是新闻报道追求的最终目标。真相可分为三个层次:新闻真相、法律真相和客观真相。就真理的实现而言,三者是递进的关系。客观真理只能接近,不能实现。法律真实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真实,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相应的法律程序才能实现。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事件中所有符合标准的新闻报道的总和。由于时效性的要求,新闻真相通常比法律真相更远离客观真相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可以造假。
对于一个市场化的媒体来说,由于客观条件有限,可以容忍不准确的报道,但绝不能欺骗读者。这是因为市场化媒体依靠公信力在媒体市场立足。如果他们故意欺骗读者,媒体就会失去这个公信力。没有公信力,媒体就毫无价值。我工作的报社有一句业内名言:你可以说实话,但你永远不能说谎。我想这句话也是很多市场化媒体的共识。
媒体不能说谎,记者当然也不能。事实上,对于记者来说,撒谎更不可原谅,因为他知道真相很少见。
谎言是真理最大的敌人。作为记者,近20年来,我最担心的就是受访者撒谎。根据我的经验,在新闻事件中,如果一个受访者撒谎,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很复杂;如果两名受访者撒谎,真相很可能被歪曲;如果三个受访者撒谎,很可能会歪曲事实。可能会有不混乱、黑白颠倒的情况。
暴露的谎言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多的谎言。我认为,一旦记者被证明在文章中或在公共论坛上撒了谎,那么他或她写的文章就不再可信,不能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。
马金宇夫妇都撒谎了
在马金玉事件中,首先可以肯定的是,马金玉的丈夫谢德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撒了谎。他告诉媒体记者,他没有出轨。然而,另一家媒体记者从马金宇那里获得了音频和视频证据,证明他出轨了。当然,出轨并不意味着他一定对马金宇实施了家庭暴力,但仅仅对记者撒谎,性质就很严重。
谢德成不仅现在撒了谎,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撒了谎。例如,2016年,他面对闭路电视镜头吹嘘“我们藏人”。事实上,他就是韩某,这一点现已得到证实。据九派新闻报道,马金玉事件发生后,谢德成还告诉记者,他的父亲是汉族,母亲是藏族。但根据贵德县下发的通知,他的父母都是汉族。
2016年9月,在央视《致富》栏目中接受“扎西”(谢德成)采访时,谢自称是“藏族”
对于像谢德成这样的采访对象,媒体同仁一定要更加小心,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坑里,在职业履历上留下污点。
谢德成撒了谎,可马金玉呢?她也撒谎了。而且,她说的谎言更多,性质更严重。
我们来看看马金玉都说了哪些谎言。
马金玉撒下的最大谎言就是在媒体面前将谢德成形容为藏族“扎西”,以美化两人的爱情故事。据谢德成和贵德县当地人的官方调查,“扎西”这个名字是两人结婚后马金玉给起的。谢德成为了经营微店,经常穿着藏装。
我上网查了一下,发现在马金钰事件之前女人出轨证据调查,媒体对马金钰夫妇的爱情故事做了很多报道。在我看到的所有报道中,谢德成都是以藏族“扎西”的形象出现的。这并不难理解。如果马金玉刚刚嫁给了一个汉族养蜂人,无论他们的爱情故事多么感人,也没有那么多媒体感兴趣。
马金宇的前同事前段时间撰文,指责主要是媒体对马金宇夫妇的虚假宣传,称马金宇是“被迫前进”“为了配合宣传”。这种说法不能成立,因为这种宣传的最大受益者是马金宇夫妇。经过这样的宣传,他们的蜂蜜可以卖到198元,而不是30元。马金玉因这次宣传而受益匪浅。她能说是“被逼着往前走”吗?
更何况,我搜索发现,早前将丈夫谢德成包装为“扎西”进行宣传报道的正是马金玉。
2014年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发表一篇有关“扎西”的文章,文章末尾注明作者为马金玉
当然,“捧红”马金玉、谢德成的媒体和媒体人也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,但这种责任并不能等同于故意欺骗。
或许是因为过去对媒体撒谎,马金宇在《另一只公羊》的文章中没有提及“谢德成”或“扎西”,而是称他为“孩子的父亲”。然而,她可能忽略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。记者在采访中写下的每一句话、所说的每一句话,一旦公开发表,就永远不会消失。这反过来又提醒同事对他们撰写的报告负责。
除了将丈夫包装成藏人外,马金玉还涉嫌以其他方式欺骗公众。比如,根据马金玉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或她撰写的文章显示私人调查侦探-马金玉事件:记者撒谎不可原谅,她和谢德成所在的贵德县是草原牧区,他们的网店也被命名为“草原明珠”。但我查询发现,贵德县实际上并不存在完整的牧区,只有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,而谢德成的家乡贵德县新街乡就属于农业区。
2016年,马金宇在杭州演讲时,误导观众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青海省玉树曲麻莱县。事实上,曲麻莱和贵德相距800多公里。
马金玉能骗到什么程度?她甚至还编造了自己的年龄。而且做完之后你可能会忘记它。比如,同样的自述中,2017年,在《故事FM》中,她说自己38岁,但一年后在人民网,她变成了“80后”。在昨日好友披露的“报警材料”中,她还表示自己出生于1978年。
摘自马金宇2017年在《故事FM》自述文章《采访一位藏族养蜂人,47天后我就嫁给了他》
截至2018年11月15日,马金宇在人民网《难忘的加班故事》自述文章
马金宇报警材料称其出生于1978年
《另一只“公羊”》疑似谎言
在《又一“公羊”》中,马金宇也有不少疑似谎言。
例如,在马金玉带着孩子逃离青海的章节中,文章用300多字生动地描述了与保姆的深情告别:
“我找到了一辆出租车,家里只有藏族阿姨秀措和孩子们,老三还在睡觉。
秀措不知道我来,迷迷糊糊地从孩子身上站起来,问道:“你回来了?我去给你泡茶。”
我抱起了老三,把老大和老二拉了过来。我们都跪在修措面前。我说,给秀措阿姨磕三个头。我深深地跪下,抬起头,眼里含着泪水。秀措也哭了。她把我们拉上来。我还是跪下说道:“秀措,我今天要带走孩子,孩子在他爸爸手里。”有事即将发生。
秀措哭了,只是点头。
她说,是的,再这样下去孩子会出事的。
然后他说,你走了我怎么办?
我说,对不起,修措。
秀措哭着把她厚厚的衣服给我盖上。她说因为下雨所以天气很冷。然后她给老三卷了一条小毯子,说道:“别让我感冒了。”
我头也不回地带着他们三人上了出租车,泪水和外面的雨水一起流淌。 ”
不过,马金宇曾在朋友圈发文表示要离开青海。她写道:“我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青海,而扎西和保姆都不知道……”
是该深情地和保姆告别,还是不辞而别?可以肯定的是,两者之一必定是假的。
马金宇2018年7月朋友圈的帖子
又如,《又一“公羊”》引用贵德县文联老师对马金玉的劝告:
“发现真相的县文联老师说,金宇,上帝给了你这双写字的手,我很少哭,但这句话却让我泪流满面。”
然而,马金钰2020年8月17日在公众号“南有泉”发表的一篇文章中,几乎一模一样的文字却被改成了她以前的同事和媒体同事的说法:
“他们(指马金宇)总是说,金宇,如果你不会做生意,就回来吧。上帝给了你一双写字的手!你写不出这一段。当你说吧,你几岁了?”
马金玉以前的同事和贵德县文联的老师们,千里迢迢地与马老师感同身受,着实不易。
摘自《另一只“公羊”》
摘自马金宇2020年8月17日在“南游圈”发表的自述文章《马金宇在藏区十年的自述:“如果生命有转机,我想再见到你”。
在《又一个“林”》中,马金玉写了这样一句话来解释他在当地的不受欢迎:
“随着我们的名气越来越大,我们的养蜂场就被一群人盯上了,当时正是采蜜季节。”“把蜜蜂挪开,不然我们现在就杀了它们!”“他们要烧掉一百多箱蜜蜂。”与汽油一起活着。在另一个废弃的摊位上,村支书拿来一桶汽油,对看守蜂场的工人说,两万,快拿来!”
对于新闻作品来说,这样的指控必须有证据支持。而且,就内容本身而言,这段话让人很困惑:马金玉所说的“一群人”到底是谁?为什么要关注他们的养蜂场?然后威胁他们。那个村支书是谁?为什么一边称一桶汽油一边向马金宇要2万元?没有一位作者提供解释。这样一来,该内容就缺少了新闻工作的五个W中的两个:谁和为什么,导致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。
由于文中没有具体说明人物身份,只提到了一名村支书,贵德县政府无法联系到马金宇,也无法核实。而且,蜂场老板谢德成也否认有此事发生。这让人更加怀疑这段内容是否是马金宇编造的。
基于此,至于马金钰是否真的受到家庭暴力,我想她说的话已经不重要了。重要的是她能否提供证据。
马金玉是弱者吗?
很多人因为同情马金玉,所以认为她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。他们同情她,因为她是女人。在一般夫妻关系中,女性比男性处于弱势。
当然,弱者不应该说谎。在我之前写的一篇商业文章中,我提到过“弱者的谎言”这个命题。我想,一个弱者即使有一万个值得同情的理由,他的谎言也是不可原谅的。
但是,马金钰真的是一个弱者吗?未必。与丈夫谢德成相比,马金钰不仅在性别上处于劣势,在文化水平、人脉、表达能力等其他方面也有优势,甚至是压倒性的优势。
别的不说,我想十个、一百个谢德成也写不出《另一个“公羊”》这样的文章。
最重要的一点是,作为一名前记者,马金钰的媒体资源赋予了她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力——话语权。在当今的中国,拥有话语权可能就意味着创造和影响舆论,而舆论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,强大到甚至可以影响司法。
据谢德成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,马金玉掌管着家里的钱。就连父亲出车祸时法院判给的13万元也给了马金宇投资微店。谢德成单方面的说法或许并不可靠,但在《另一个“公羊”》中,马金宇提到了一个细节,称谢德成“开始越来越频繁地索要网店密码,不经意间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”。信息——互联网 她掌握着商店的密码 根据谢德成的说法,不难判断马金宇家里有财力。
因此,就整体实力而言,谢德成和马金宇夫妇谁强谁弱一目了然。而且,就马金钰事件本身而言,并不涉及公权力。无论是家庭暴力还是出轨,这一切都发生在夫妻之间。就连马金宇本人也表示,这只是发生在他身上的“个人悲剧”。我不同意在这个问题上贴上地域或种族的标签。因此,如果家庭暴力真的存在,当地政府就不必为了保护谢德成而欺负马金玉。
回到暴力事件本身,到目前为止,除了自述之外,马金宇只提供了少数目击者,并没有照片或病历等物证。据媒体报道,相关目击者并未实际目睹家暴现场。他们最多只能证明看到了马金宇“浑身是血”、“脸上有淤青”(红星新闻2月10日报道)。然而,这个事实无非是可以指向马金钰的家庭暴力,也可以指向马金钰与谢德成的争斗。
贵德县官方调查报告也称,两人偶尔会打架。夫妻之间的争斗不能等同于法律意义上的家庭暴力。 《反家庭暴力法》中对“家庭暴力”的定义是:家庭成员之间殴打、捆绑、残害、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进行谩骂、恐吓的行为。以其他方式实施的身体、精神及其他侵害。关键在于能否构成“侵权”。在我看来,夫妻间偶尔发生的争吵很难构成“侵权”。
2016年9月7日央视《致富》栏目中,马金玉接受记者采访时,曾说过与丈夫吵架的事。不过,从她说这话时的语气、表情和肢体动作来看,这种打架显然不是家庭暴力,从中也不难判断。在和丈夫的关系中,马金玉是比较强势的。
2016年9月7日中央电视台《致富》栏目对马金宇的报道
出了事就一定有怪物
我觉得马金玉有些不对劲,因为我在2017年7月的《封面新闻》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她的报道(《马金玉:嫁给了青海养蜂人,从女记者到明星店主还有多远?》) 。据马金玉在《另一只公羊》中所写,此时的她因遭受家庭暴力而不辞而别,带着孩子整天吃拉面,被房东追赶,过着悲惨的生活。
但在封面新闻报道中,却完全没有任何踪迹。相反,她还表示,扎西最吸引她的特质是他的善良,“他的心很干净,就像山上的泉水一样。”而且,她在大学演讲时鼓励毕业生“追求爱情时不要害怕冒险,即使下一步是悬崖,也不要害怕,跳下去吧!”
一个人因家庭暴力而大小便失禁,还美化自己所谓的爱情,形容自己的丈夫“如山泉水”,这是有悖常理的。
当事情出现问题时,一定有怪物出现。这是我作为记者多年来学到的重要经验:如果有事情无法解释,背后一定有你不知道的事实。换句话说,当你感觉某些事情与性格不符时,就意味着你可能被欺骗了。
同一时期,马金玉对她的丈夫发表了两则相互矛盾的言论,这两种言论都不可能是真的。起初,我以为家暴是真的,她对丈夫的赞美是假的。这或许是她为了维护自己曾经的人格而违心说出的。然而,在咨询了一位参与过多起家庭暴力案件的律师朋友后,我改变了主意。律师告诉我,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之所以不能离开施虐者,是因为施虐者控制了他们的弱点,比如孩子、住房、金钱等,因为这些因素,他们无法离开。但是,不离开并不代表你对对方还有感情。事实上,她接触过的所有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女性,最多都在亲友面前强迫自己微笑,从来没有当众表扬过。
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家庭暴力是假的。当然,我的判断只是分析。重要的是,如果她真的受到家庭暴力,马金钰应该提供证据。对于谢德成的出轨,她向媒体提供了包括视频、录音等确凿证据,这表明她有收集证据的能力和意识。但到目前为止,她甚至无法出示她所遭受的家庭暴力的照片或医疗记录。这也是不合理的。
据《又一“公羊”》报道,马金玉被谢德成殴打的不止一次,而是多次。她的眼睛多次受伤。 2015年眼睛受伤后,她在一名女工的陪同下再次遭到殴打。我到青海省西宁市人民医院就诊。 “检查显示眼球血肿和眉骨骨折。”如果这是真的,也不难证明,但马金宇还没有拿出证据来证明。
相反,据贵德县通报,警方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病历室调取病历,发现只有马金宇2011年的住院记录。病历显示,马金宇的原因是金宇承认因车祸“双额头骨及左眼视神经骨折”。受伤、头皮撕裂伤”——与马金宇所说的“眼球血肿、眉骨骨折”基本一致。
这让人怀疑马某将车祸造成的伤害嫁接到谢德成家暴事件上。如果这是真的,那么这就不是普通的谎言,而是涉嫌诽谤。
“迫在眉睫”的债务
马金钰事件的另一个反常之处是她披露家暴事件的时间。如果她确实遭受过家庭暴力,那也是发生在两三年前的事了。为什么她当时不写,而是过了两三年才写?
据《另一只公羊》上映次日,马金宇好友发表的声明称,马金宇在发这篇文章时正面临着“迫在眉睫”的债务问题。据马金宇前同事孙旭阳发布的微信朋友圈称,马金宇欠下老朋友、新熟人的债务超过100万,“基本信用破产”。
马金宇的债权人也透露,马金宇不仅拒绝偿还债务,还对其进行封锁。
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。借钱本来没什么问题,但借钱不还就成了问题。借钱不还就会敲诈债权人,这就突破了做人的底线。而且,马金钰的情况并非个例。
除了借钱不还之外,随着马金钰事件的展开,她的网店也被曝出大量收款不发货的案例。
此外,马金宇还被报道拖欠员工工资和房东租金。从媒体报道来看,这不仅仅是违约问题,而是严重失信。在房东发给她的短信中,她直接指责她“撒谎了三年”。